為規范外卡組織(包括Visa、萬事達卡等)未拿到牌照提前變相進入人民幣清算市場,近日央行召集各大銀行及相關銀行卡組織,召開了關于外幣單標卡及雙標卡的發行管理會議。會議直接的目的是規范市場,深層用意則是為銀聯與境外卡組織在雙標卡這種歷史遺留產物上明確各自權益做鋪墊。
據參會人士向記者透露,該會議精神主要是通過規范雙標卡的權益和發行來約束外卡組織變相突破人民幣清算市場——“存量雙標識銀行卡卡片到期或持卡人換卡時,發卡銀行應為持卡人換發符合政策規定的單標識銀行卡,或采用境內銀行卡清算機構BIN號(即銀行卡卡號前幾位)的雙標識銀行卡。”
目前已發行的雙標卡主要是信用卡。也就是說存量雙標卡到期后要換發成單標卡,或換成已取得清算機構牌照的雙標卡。
其實,前述政策并不是新政策。今年6月,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國發〔2015〕22號)、依法有序推進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規范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央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辦法》中第二十二條已明確規定,境外機構與境內銀行卡清算機構合作授權發行銀行卡的,應當采用境內銀行卡清算機構的發卡行標識代碼。境外機構不得通過合作方式變相從事人民幣的銀行卡清算業務。
前述政策所指的合作方式就是指“雙標卡”。目前在拿到人民幣清算牌照之前,外卡組織在中國只能發行在境外使用的美元單標卡,應以美元結算,但其實近年外卡組織已“打擦邊球”——通過銀行內部換匯以人民幣結算,相當于早已變相提前進入人民幣清算市場。
所謂雙標卡,即一張銀行卡上同時出現兩家清算機構(卡組織)標識,比如一張銀行卡上同時有銀聯和Visa的標識。國際卡組織是(Visa、Master Card)通過與銀聯合作發行雙標卡,Bin號開頭是外卡組織的,比如Visa卡卡號開頭是4,Master Card卡號開頭51-55,但使用的是銀聯的清算通道,以人民幣結算。銀聯卡Bin號開頭是62,但當時的雙標卡并未明晰銀聯和外卡組織各自的權益。
此次會議就是對前述政策的落實。前述會議精神還要求境內各發卡銀行梳理已發行外幣單標卡是否符合相關規定,新發外幣單標卡需要在協議中約定使用范圍;國際卡組織在未取得中國境內銀行卡清算牌照前,只能以外幣記賬,只能在境外使用,境內使用范圍僅限于符合外匯管理局規定下的還款等業務,境內的任何形式交易將被視為違規。
不過,這一措施被誤讀為在中國境內發行了10多年的雙標卡將退出歷史舞臺,并被業內夸大為“雙標卡被判了死刑”。然而據財新了解,此舉只是進一步規范此前權益并不清晰的雙標卡,雙標卡仍然可以發行,只是明確了轉接清算通道的權益——可以“采用境內銀行卡清算機構BIN號的雙標識”,以便明確走誰的清算通道。
由于目前外卡組織尚未取得人民幣清算牌照,業內認為此舉將利好銀聯。
明晰轉接權益
在銀行卡的清算轉接上,國際規則慣例就是誰的品牌誰轉接,即由誰收取銀行卡轉接費(轉接費是向受理商戶收取,并非向消費者收取)。雙標卡由于在受理時容易造成持卡人和受理商戶混淆,不利于商戶受理和持卡人權益保護,增加管理的復雜性,在國際上也較為少見。
在中國,誕生于本世紀初的雙標卡,是中國還沒有對外開放境內清算市場的變通辦法,屬于行政推動的結果。彼時為了逐步完善受理環境、培育銀行卡市場,在中國政府的行政引導下誕生了雙標卡。對于外卡組織來說,雙標卡有利于培育消費者用卡習慣,從而為未來拓展人民幣市場奠定基礎;對于銀聯來說,通過與外卡組織的交流也便于銀聯提高業務能力;另外,對于消費者來說,雙標卡可以通過外卡組織的境外受理網絡在境外使用。
不過,自銀聯開始走向國際化,雙標卡在境外應走誰的通道,權益如何分配,這一利益糾葛已造成銀聯和國際卡組織巨頭在境外交鋒不斷。比如2010年8月, VISA曾采取一項“強制性”措施封堵銀聯的境外業務,令銀聯和國際卡組織矛盾激化——VISA要求其境外的收單行和商戶,從2010年8月1日起,凡在中國境外受理帶VISA標志的雙標卡時,不論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作為應對,2010年當年銀聯董事會決定停止新發雙標卡。
此后,加上金融IC卡遷移,使得新發人民幣卡只能是銀聯單標卡,原來雙標卡的客戶等于被置換成銀聯的客戶。金融IC卡遷移是指為降低磁條卡的偽卡欺詐率,提高支付安全性,響應銀行IC卡的國際標準(即EMVCO標準),全球所有卡組織包括萬事達卡、VISA、中國銀聯等都需要逐一改造終端設備(包括POS、ATM、非現金支付終端等)。境內的金融IC卡是采用EMVCO標準基礎上的國家標準PBOC3.0,由于外卡組織尚未獲得人民幣清算牌照,這個標準目前只有銀聯適用,所以目前金融IC卡主要是銀聯單標卡。
在業內人士看來,單標卡可界定各自知識產權,也明確了轉接清算職責。
由于國際卡組織在境內的業務空間被不斷壓縮。對此,國際卡組織的策略就是“盡量延長卡的有效期,比如新申請的信用卡都設置了五年的有效期。”一位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
“以前的雙標卡是為了便于聯網通用,因為必須有銀聯的標識才能使用銀聯的轉接通道,銀聯標識在雙標卡上只是相當于是受理標識,但并未體現銀聯在境內的權益;此次窗口指導的意圖是為了明確由雙方自主談判,明晰各自在境內和境外市場的權益。”一位接近央行支付司人士對此解釋稱。
目前銀聯卡受理網絡已經延伸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了銀聯卡,全球受理商戶數超過3600萬戶、ATM超過200萬臺,并且在刷卡時,可以免除貨幣轉換費。
觀察人士認為,從操作上看,一旦外卡組織獲得人民幣清算牌照,就不需要在境內使用銀聯的轉接通道,“雖然政策上未禁止雙標卡,可能實踐中雙標卡仍會逐漸談出市場。”
規范違規清算
此次會議的另一初衷是窗口指導中資銀行規范發卡行為。
其實,在境內,VISA、Master Card此前早已變相突破政策開展人民幣清算業務。目前,在國內市場發卡端,借記卡的市場份額中銀聯約占97%;信用卡市場份額中,銀聯約占47%,VISA、Master Card合計約占53%。國際卡組織主要針對信用卡領域發展業務。
據記者了解,由于外卡組織營銷補貼發卡行的力度遠大于銀聯,中資銀行辦理外卡組織銀行卡的積極性遠高于銀聯卡。
多家銀行已發行了VISA、Master Card的單標卡,按規定應以美元結算。但在實際操作中,業內人士透露,由于走人民幣結算通道費率便宜,也為了鼓勵境內持卡人用卡、滿足客戶的不同配置需求,這類外卡組織的美元單標卡,可利用銀行內部換匯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這等于打了“擦邊球”。對持卡人來說,原先的雙標卡只是變成兩張單標卡(一張銀聯卡,一張全幣種卡);但對于國外卡組織的突破意義在于,這等于變相在中國境內推進了人民幣清算業務。
據業內資深人士介紹,銀行打“擦邊球”發美元卡,利用銀行內部系統換匯,這種做法可能發生“內卡外拋或誤拋”現象。所謂誤拋,就是境內本外幣卡在境內使用視同人民幣卡,卻被收單金融機構判為外幣卡,拋至外卡組織清算。由于匯率的波動,存在貨幣轉換費的損失。在費率方面,銀聯卡的費率便宜。在一筆交易中,外卡商戶的扣率通常在2%-4%,而銀聯卡的人民幣商戶扣率只有1%,如果走外幣結算網絡,商戶要多付出1倍以上的手續費。
2014年工行曾嘗試推出雙芯片卡,即一張信用卡分別嵌入銀聯和萬事達卡兩個芯片。但該卡種由于受理時易造成權益不清,被國際卡組織和銀聯兩方叫停。
“銀行的應對措施是不讓合并一起發在一張卡上,就拆成兩張發,一張是人民幣的銀聯卡,一張是外幣的全幣種卡;不過前者只能在境內使用,后者只能在境外使用,如果在境內使用就是違規。”一位業內人士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