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聯網商戶和POS終端分別超過2000萬戶和2400萬臺,全國移動支付交易金額35.33萬億,NFC近場支付,藍牙機,無卡支付等移動支付產品爭相斗艷,刷卡機代理商前所未有下血本搶占市場,一片誓必拿下全國市場的亂戰形勢,他們到底是是在開疆拓土?還是在保“家”衛“國”?
POS市場大混戰
近日,聽做信用卡的朋友說,年前有刷卡機的代理商找他,讓他給有信用卡的持卡人推廣刷卡機,每辦理一臺刷卡機,并刷卡消費5000元,即可獲得機器獎勵50元,今年年初已經有人把價格提到了100元一臺,還額外贈送三個月的刷卡機分潤。
最近有支付群刷屏,某品牌刷卡機開機激活,機器費用全返.....更有支付公司攤牌底價,讓代理商提了機器去搶市場。96費改借貸分離后,機器費率普遍在0.72%,后來有支付公司打破規矩,把費率降到0.68%,不久后又聽說有機器降到0.65%,然后有0.63%,0.6%.....最近朋友圈刷屏的基本上都是0.55+N的機器,。
以前,市場上0.72%費率,代理商還能賺到萬16左右的分潤,后來支付公司主動出讓利潤,費率再次降低,發展到今天,支付公司在不賺錢的情況下,機器激活還全返。似乎,刷卡機市場迎來了史上最繁華的”鼎盛“時代.....
支付公司放棄利潤,代理商貼錢打市場,一級代理瘋狂提貨以求拿到最低結算成本,二代三代一擁而上大量囤貨,終端用戶一人N臺刷卡機.....這就是目前刷卡機市場的奇怪現象。
我日思夜想,也問了很多支付“老司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這些人都在玩什么呢?
這玩的是什么游戲?
大量壓貨,是為了賺機器錢?
機器激活后,機器費用全返,支付公司也沒賺錢啊。
降低結算成本,靠費率差賺錢?
第三方支付公司結算價0.45%+0.0325%通道費+0.02%銀聯品牌使用費=0.5025%結算成本,如果有T0還有墊資成本0.02,基本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成本已經去到0.5225%,目前都把底價全給出去了,也已經沒”賺錢“了。
收取代理費,機器提貨費作為營收?
猶見大量一級代理商,分公司一百幾十萬臺,一千萬八百萬元的機器提貨發票曬的朋友圈絢爛絢爛的,亮瞎36氪金睛,忽然發現原來這些做刷卡機的土豪都挺賺錢的嘛,才舍得拿出這么多錢來提貨,誰又在質疑支付不是暴利行業呢?
那么,我們再”推理“下(是推理,或是事實?),一代提了百萬臺的機器回去,怎么消化掉,如何在機器補貼活動期激活完這么多機器?慣有的方法就是一層一層壓下去,一代分給100個二代,每人領個一萬八千臺回去,不算多吧?沒錢?沒關系,你的分潤不是每個月要發嘛,這幾個月就不發先,拿來抵扣機器貨款。二代拿了機器回去,群發了條信息給三代,每人提一千幾百臺回去。沒信心?市場競爭太激烈?拿回去全部送,結算成本全放,享受支付公司底價,夠意思了吧?
三代拿著幾百臺的機器,怎么快速在活動期內快速鋪出去呢?切機!找原來的老客戶,一家一家換機器,以前你的機器費率是0.72%對嗎,還有0.65%的,都拿過來,免費領一臺0.58%費率的機器回去用,還附帶二維碼收款0.38%費率的功能。有什么要求嗎?沒有要求!免費,只需要刷一筆(舉個栗子:2000元或5000元)就算激活機器了。
如果機器還沒能送完,那就找同行,找有資源的群體,比如貸款的朋友,做信用卡的朋友,做直銷的朋友,每人安排10臺的任務,限時激活完,激活立即收到開機獎勵(舉個栗子:50元或70元紅包)。
終于,一百萬臺機器很快就鋪下去了,開通量也還不錯,交易量一下子就漲了上來,皆大歡喜。誰說刷卡機市場沒落了呢?誰說市場沒需求了呢?你看,還是有很多用戶喜歡我們的產品嘛,拿回去也單筆幾萬的刷,用的很好。
市場蛋糕變大了?
現在刷卡機費率降下來了,用戶當然都喜歡低費率;機器技術都成熟了,二清機也消失的差不多,安全指數也提高了;以前機器還可以收費,現在都是免費鋪設,用戶來者不拒;支付公司放大招,結算成本低的滿滿是誠意。一切,似乎都顯得很協調很贊!
那么,這種市場狀態是健康發展的嗎?是不是刷卡機市場又迎來新的盛世?我們再次來“推理”下(是推理,或是事實?)。據銀聯權威數據,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4.73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張,排除國民被人均化的數據失真,我們就假設每一個有刷卡機的持卡人都有三張信用卡,每一張額度平均2萬;而據數據統計,每人持卡人也同樣有3到5臺刷卡機,甚至比信用卡還多,是每張刷卡機都刷一點呢,還是只在一臺刷卡機交易?
也就是說,三代把機器送給了用戶,用戶就用起了低費率的機器,原來的機器就不用了,而以前的機器可獲得分潤假設是萬16,那現在的機器因為費率低了,分潤也同步下降。代理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甘愿減少自己的收益來換取市場用戶。
二代呢?把貨鋪出去了,分潤也給下去了,如果自己想要有些微薄的收入,那自己也得出去跑終端,布展機器,賺取微薄的分潤。
一代呢?有足夠的勇氣和資金才有資格去和支付公司談價格談政策,支付公司說這事咱們可以商量,你交百分之N的貨款,先拿機器回去,剩余的機器費通過活動返現或分潤扣取,你占領了市場什么都好說。一代有資源,有結算成本優勢,把機器分了下去,風險轉移了,自己做好服務即可,順便賺點其他費用(老司機能懂?)
那支付公司呢?代理激活了機器,錢你總要返的,也有公司機器費不是全返,也意思一下收了個機器成本費,把機器溢價讓利出去。有一種可能,幾百萬臺機器沒有在活動期內激活完,那機器費不用返了,穩賺!這只是小錢?費改后,央行還保留了優惠類和減免類商戶類型,最近經常爆出某些公司把商戶跳到了火葬場,導彈基地去了,我是一百個佩服啊,刷卡的那些用戶有什么想法嗎?銀信用卡部門看到了又是怎么想?支付公司賺的就是這部分差價。不要經常跳,我偶爾一下總可以吧?這錢賺的,誰也沒話說。
虛假的繁榮
我只想弱弱地問一句:你們這么忙,干的這么累?最后到底有沒有賺到錢?有一個做刷卡機的朋友很直白的回答我:先干著唄,后面的事誰知道呢?
他說,如果這個市場你不做,原來打下的市場就很容易被人搶走,之前的客戶就被人切掉,還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現在干的是比以前累多了,說不上開疆擴土,因為連自己的飯碗都保不住,哪還想去搶占別人的市場,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現在的局勢,可以說是“保家衛國”吧(打了雙引號,是因為有太多的新心酸苦累無法用言語表達啊)。
說道這里,給大家插播一段關于2014年互聯網金融的故事。
從PC到移動互聯網,一批搭乘紅利期快車的互聯網金融,曾急速掘起。曾經的百度推廣,是互金平臺廝殺時的有力武器。最開始,大家的打法,就是“購買關鍵詞”。但實際上,最開始大伙玩得野蠻而直接,直接購買其他平臺的關鍵詞(競品詞)。計算了一下獲客成本,一個投資用戶最低時,只需要幾塊錢。大量的平臺,憑著莽性和狡黠,輕易收割百萬流量。 但競爭者越來越多之后,大家發現,流量突然不好玩了,大家都是“待宰的羔羊”,而百度,才是背后真正的贏家。
在百度“競價排名”的機制下,所有人如掉入一個巨大黑洞中,生還無望。 “每個流量渠道,都是一個池塘,池塘里的用戶數是一定的,每個平臺撈一網,后進入的平臺,再想撈出用戶的困難就越大”。 例如,理財這個關鍵詞,最開始一次點擊只要1元,而最新價格,一個點擊需要33元。 隨后,行業的洗牌期席卷而來。血海廝殺中,屬于互聯網金融的百度流量時代結束。 不論是百度,還是今日頭條,或者是超級APP微信,流量巨頭們,壟斷著市場,所有的玩家,只能在他們制定的規則之下,靠著支付巨額的“流量費用”,掙扎求生。
就像一個牧場,所有的人都是流量巨頭的牛羊。 “有時候,我們覺得在給流量巨頭打工,我們掙的那些收益,全部被巨頭收割”,一位業內人士稱,為了獲客,每年支出超過公司總支出的50%,甚至更高。 “因為沒有新增用戶,各個渠道的轉化率都急速下降,行業獲客成本攀升到數千元”,試想,一個投資用戶需要投資多少錢,才能將這數千元的成本覆蓋? 一旦陷入燒錢獲客的泥潭中,盈利就是遙遙無期的癡心妄想......
悄然的變化
有個微信好友群發廣告;XX牌刷卡機費率***秒到免費領取,后面附帶一句:免費贈送低費率二維碼。我問他,你是想推廣刷卡機呢還是二維碼?他很坦誠的說,二維碼費率低,我拿的分潤高,建議你用二維碼。
在一個群里,有個群友聊起二維碼和刷卡機的話題。他說,現在在用著某款刷卡機,自帶二維碼功能,每次刷卡前先用二維碼刷卡,然后再用刷卡機刷。我問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因為二維碼費率低,省手續費。
對于一個用戶來說,刷卡機和二維碼有區別嗎?刷卡機刷卡額度高,二維碼費率低,哪個好用就用哪個。對于一個代理來說,刷卡機和二維碼有區別嗎?刷卡機交易量大,二維碼費率低,哪個賺錢推哪個。有媒體采訪某第三方支付公司CEO:”你們的盈利主要來自哪里?“該CEO回答,”主要靠手續費!”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沒有利潤的努力,可以維持多久?
引用昨天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寫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
時文朝說: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2017年銀行卡產業的發展趨勢是:市場總體趨穩,市場規范逐步完善,小額高頻交易將會成為市場新亮點,與此同時,二維碼作為一種簡單、便捷的交互方式,以其推廣成本低、受眾面廣的特點,在消費者、商戶、商業銀行中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已經成為當前移動支付小額高頻領域的重要工具。2017年,產業各方都將繼續發力小額高頻領域,在不同的商戶、行業、場景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支付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