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18屆中國國際金融展上召開了便民金融服務專題論壇。與會業內人士認為,便利支付業務的快速發展,便民金融服務不僅給大眾帶來了支付便利,也給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機遇。王 彤 攝
□ 本報實習記者 楊 陽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中國金融標準化報告2009》(以下簡稱《報告》)。作為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對外發布的中國金融標準化工作的首個年度報告,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金融標準化工作的成果與意義何在?尚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調查。
廿載發展 成就斐然
《報告》全面回顧了中國金融標準化發展歷程,分享了金融業在研究、制定標準、宣貫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等方面的成果。《報告》指出,中國金融標準化在經歷起步階段后正處于發展和提高的過程。截至2009年12月,我國共發布金融國家標準41項,金融行業標準77項,涵蓋基礎性數據元、術語、代碼集、印鈔造幣、征信、銀行卡、數據交換、信息安全等領域,其中銀行卡類、統計類、信息安全類、征信類標準成效顯著,印制行業標準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科認為,《報告》的發布,預示著我國的金融標準化邁出了新步伐,對于更好地推動金融標準化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準化工作一直是金融信息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統一標準是金融行業服務規范化發展和金融服務創新體制建立的重要基礎。以銀行卡為例,近兩年,《銀行卡銷售點(POS)終端規范》、《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范》系列標準、《銀行卡卡片規范》等一系列銀行卡標準的修訂與制定就適應了銀行卡產業發展的需要,在實現資源共享,方便持卡人轉賬、取現等業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可以說,金融標準的實施,使得金融單位之間數據交換更加方便,有效提高了金融機構間的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保證了金融服務質量,給客戶帶來了更多方便。
有關金融專家表示,標準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性工作。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和金融產品的不斷豐富,迫切要求建立與之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標準。金融標準化作為同世界接軌的重要手段,作為開拓創新的重要手段,對于全面提高金融行業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產業和產品競爭力、促進業務創新、提高金融技術水平、促進數據和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互操作具有重要意義。
遭遇難題 與時俱進
雖然我國已經制定和發布了多項標準成果,但隨著金融市場迅速發展、業務創新不斷涌現,金融行業標準如何做到與時俱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對于這一點,從事金融工作十多年的李麗有著深刻的體會。她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業務和技術條件的制約,我國支票基本只在同一城市范圍內使用,不能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們多樣化支付需要。2007年,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建成,從而實現了支票在全國范圍的互通使用,由此改變了傳統的實物票據交換模式。通過紙基票據流,影像信息流,資金清算流3個階段的業務處理流程,支票處理的時間大大縮短,銀行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由于技術上的限制,要真正實現“一票在手,走遍神州”卻并不容易。她舉例說,由于各金融機構的紙質支票各有不同,相互間不能十分準確地掌握各行支票的防偽點,支票印鑒的真偽辨認和審核難度大,容易發生差錯和支付風險,這就增加了辦理業務時的難度,容易造成支付風險。另外,由于大部分金融機構辦理支票影像業務都要通過人民銀行,支票影像業務環節多,手續繁瑣,資金到賬速度慢,影響了客戶的資金使用效率。此外,印鑒核驗或客戶簽名不清造成的退票問題也一直層出不窮。“希望相關標準、政策的制定能跟上金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在更大業務范圍內發揮作用。”李麗說。
上述金融專家也指出,金融業務的迅速發展,確實給金融標準化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與難題。當前,盡管金融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也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標準和金融實際業務的關聯度還不是很高,造成標準的適用性還不是很理想。二是金融標準化體系亟待研究完善,基礎的通用標準制定工作仍很薄弱,自主制定的標準多數以系統建設為龍頭,存在內容重復的隱患。三是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目前我們在國際標準化活動中尚處于跟蹤水平。四是金融標準化的宣貫和培訓工作與實際需求還有差距,標準化服務工作還需要加強。
記者了解到,金標委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加大采標工作力度,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標準化活動,加快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金融標準及國外先進金融標準,認真開展國際金融標準關聯度研究。
“正如標準專家們所認可的,好的標準應該有反饋、調整、更新機制。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標準’將會在未來的金融標準化工作中得到切實的體現。”馮科說。《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