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革命的“禍首”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8年報告顯示,移動支付技術在便利店已普及,而在其中,超過50%的樣本企業的移動支付占比大于30%,微信與支付寶共占到了95%以上。
在移動支付普及、線上線下建立聯系這件事上,二維碼其實功不可沒。
在此之前,線上的歸線上,線下的歸線下,兩者互不相干,頗有楚河漢界的架勢。在當年能跨過這條界線的,少之又少。比如在前新零售時代,2005年成立的拉卡拉及眾多同類企業,倚靠的都是刷卡這門生意。
后來,兩個解決方案開始出現在大家眼前,一個是二維碼支付,另一個則是NFC支付。不過兩者都有同樣一個邏輯來支撐,用傳播學祖師麥克盧漢一句有名的話講就是,工具即人的延伸。當人越來越習慣于手機,手機也就不知不覺地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在技術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將手機變為人的錢包,就成為再水到渠成不過的事情。
不同的是,相比起NFC來,幾乎不涉及硬件改造的二維碼,明顯要更輕一些。于是當政策開閘,短短幾年的時間,二維碼上的生意便幾乎革掉了錢包的命。而與此同時,從前互不相干的線上線下生意,也開始建立起了一點聯系。
從前封閉的兩個業態,就好似閉關鎖國的兩國,一旦出現縫隙實現互通,改變也就會源源不斷了。
新一代消費者渴求一致性消費體驗
在2017年,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已達7.18萬億,同比增長32.2%。一個顯著的現象是,如今線上消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成為習慣。
新業態的出現,除技術上的推動外,消費心理的變化也不容忽視。新一代的消費者,從小被屏幕所包圍,舉手投足皆有其印記。所以也就可以理解,當新一代的消費人群出現,新的線上消費習慣養成,新的問題也開始隨之出現。
比方說,線上消費的流程通常是挑選商品,自動結算。到了線下,其他環節暫且不提,挑選商品,到了最后還得分拆為一件一件統計,再進行結算,兩相對比起來,就顯得冗余不少。更何況,相比起線下場景如傳統超市排隊長、結賬慢等諸多問題,線上消費的實際體驗就要舒適很多。
新一代的消費者,會期望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能獲得一致的體驗感。比方說,線上消費的流暢度是否能在線下實現,線下是否又能把傳統問題較好解決?從前習以為常的事,當消費習慣出現變化,便變得存疑起來。
說到這,事情是不是就變得熟悉起來。在大洋彼岸,Amazon go打響了第一槍,無需結賬臺,無需排隊,創造Just Walk Out的體驗,如果說說二維碼讓手機成為了錢包,那刷臉支付則索性讓錢包這個東西都直接革掉。而這也點燃了國內的新零售浪潮,不過從后來的情況來看,作為源頭的焦點事件,并沒有與隨后的發展形成一致。
一方面有成為風口的新零售裹挾太多的因素,一方面國內的現實環境制約也不容忽視。比方說,在國外自動售貨機已經有較好的普及量,國內似乎存在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以及結賬臺在國內甚至都少有推廣,更何談無人店的落地難度?在國內不少中間業態都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舍近求遠似乎并不明智。
降本提效,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通常被認為是新零售的核心問題。在這件事上,眾多企業都前仆后繼,時間越來越少,場景越來越近,效率越來越高,在零售煥新的背景下,人們的消費體驗也得到了全方位升級。刷臉支付,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的產物。
大市場下的刷臉支付
支付寶30億元補貼刷臉支付,而微信支付的軍備競賽也毫不懈怠。
支付寶與微信的刷臉大戰,被許多媒體形容為線下流量入口的爭奪大戰。其中一個邏輯也挺簡單,前者受困于打開率卻在社交上遭遇滑鐵盧,無需依賴打開即能完成支付,當然足夠振奮。而對后者來說,巨頭相爭,非此即彼,這場戰爭自然也不能敗。
計算機學習人臉,計算機學習的人臉越多,對于辨識的精度就會越大。如果簡單陳述刷臉支付這項技術,其實是典型的基于計算機視覺以及深度學習的范例。
而刷臉支付這門生意有何奧妙,同二維碼之于現金支付一樣,體驗上的先鋒感不必贅述。作為微信支付的設備供應商,據織點智能介紹,其對標支付寶“蜻蜓”的產品FaceBox,整合了人臉識別攝像頭,不僅支持刷臉支付,還支持商家的會員整合功能,能提供無感會員識別功能,而這是很多商戶所需要的。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另一個數據顯示,在樣本企業中,目前僅有40%建立自己的會員體系,而其會員消費則占比35%。
所以就連支付寶“蜻蜓”的宣傳上也會說,傳統零售門店的會員數字化管理一直是傳統零售門店的短板,而新零售的方向則為線上線下零售的一體化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針對用戶,蜻蜓所具備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用數字化讓客戶更加透明,畫像更加清晰。
在從前的線下消費場景下,商家與客戶的互動局限在到店的狀態下,也就是說,只有將它導流到店里面,互動才能發生。所以能不能實時地捕獲到消費者,并與之產生互動呢?這是傳統零售的又一個問題。依靠刷臉支付打通會員環節,便成為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市場大有可為,而明眼人也可瞧見,這些也都是在Amazon go模式落地之前,在中國市場上有效的實際應用。至于Amazon go模式,據織點智能介紹,“因為成本問題,這樣的門店還不能大規模復制”,就拿其自己所做的“拿了就走”門店來說,門店內應用到的商品重力感應貨架、刷臉支付設備以及追蹤店內消費者購物路徑的攝像頭、傳感器就是主要成本。“現在做這個demo店,代表了智能零售的技術高峰,可以說是“炫技”用的”。
“炫技”是一方面,實際的應用則是另一方面。技術的應用本就是節省那些簡單而重復的勞動,讓這些資源能合理配置到需要的地方。
在未來,伴隨著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的加深,人工成本勢必會越來越高。比方說,在國內,除開收銀員外,為了緊把門口,在沒有收銀臺的出口勢必還站著一個商場保安。而當技術成熟應用后,大約一個人平均能管理三個智能結賬臺,冗余的人力省去了不說,因為未來商場的收銀位置選擇也可能會變得更加智能,隨買隨結,排隊難的問題說不定也會得到良好解決。
說到底,刷臉市場還是個新興市場,先入局的企業是否會依靠先發優勢占領市場,或是被后來者彎道超車?在如今看來,都是未可知的事情。
而回到本質看問題,對于企業來講,通過科技的賦能讓企業能夠更多去關注本質的產品,怎么提高服務,提高產品本身的功效,當然更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刷臉支付下是否會誕生一個大市場,不如拭目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