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如今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由于產業鏈的復雜性及合作模式的多樣性,未來競合關系依然是行業發展主旋律,若只是簡單的利益爭奪,很容易造成內耗,市場蛋糕難以做大
隨著9月1日大限漸行漸近,繼中移動8月初遞交支付牌照申請之后,中電信、中聯通也隨之行動了起來。8月中旬,中電信、中聯通的申請公告在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分行網站掛出,至此,三大運營商已悉數向央行遞交了支付牌照申請。
三大運營商申請支付牌照,從注冊資本和股權結構看,中聯通為2.5億元,中電信是3億元,中移動為5億元,只有中移動支付公司的唯一股東是運營商分公司,為湖南移動,其他兩家運營商支付公司的唯一股東均為集團公司。
大限將至,支付牌照引各方關注
據央行去年發布的規定,今年9月1日是各相關非金融機構申領支付牌照的最后期限。業界預計,第二批數十張支付牌照將在大限前發放,若無重大變故,三大運營商都能順利獲取牌照。
從首批支付牌照下發形成的市場競爭格局中,可以看出,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終端設備廠商和互聯網巨頭,將是未來移動支付市場角逐的四方主角。分析人士認為,圖謀移動支付領域的企業無非在爭奪三樣東西:一是電子錢包所在的安全芯片到底放在哪兒?這是產業鏈的咽喉。二是用戶賬號包括各機構發的卡、電子現金賬戶等。三是渠道即用戶使用錢包的線上和線上應用通道。
然而,技術提供商、標準制定者、銀行、運營商、終端制造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各路人馬既有自己明確的訴求點,又各有顧忌,移動支付生態系統的秩序空前混亂。支付牌照的下發有望終結這樣的局面,因為牌照的發放將影響著產業鏈上這些節點競爭、合作態勢的演變。一方面,牌照發放消除了對支付行業以及某些支付企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支付市場在新一輪兼并、收購和融資浪潮下,有望迎來更多資本的青睞,推動支付市場向縱深發展。
在移動支付這個混亂的“戰國時代”,市場有資金和決心的角力,有復雜的產業鏈和標準。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來看,牌照的獲得將有效提升運營商在支付領域的公信力,以此帶來更大的業務拓展機會。運營商名正言順的加入,將對整個支付行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
厲兵秣馬,運營商需明確角色定位
移動支付產業鏈涉及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應用提供商、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商家和終端消費者。產業鏈各方都在尋求利益最大化,運營商也好,產業鏈各方也罷,如何找到適合自己長久發展的商業模式,是推廣移動支付應用的重要問題。
根據目前市場發展的情況及國外的應用經驗,移動支付發展大致有三種模式,分別由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電信運營商各自主導的發展方式。
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運營模式中,電信運營商處于價值鏈的下游,以信息服務商的身份出現,不參與支付活動。在這個模式下,用戶需支付三方面的費用:數據流量費用、銀行數據費用、支付平臺服務費用。在以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運營模式中,第三方公司了解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使用體驗,對商家也很有利,但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安全、風險管理及監管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
由于移動支付領域不只有第三方支付企業,電信運營商、銀聯和更多的企業都在覬覦這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蛋糕”,不同企業對移動支付的理解、定位也不盡相同。第一種是把手機變成信用卡,即所謂的近場支付(NFC),可以在公交、地鐵、便利店等場所“刷機”消費。第二種是把手機變成一臺pos機。把讀卡器插在手機的3.5mm耳機插孔上,輕輕一刷就能把信用卡的磁條信息傳輸到服務器,完成付款。第三種最簡單,多用于遠程支付。手機就是PC終端的延伸,把互聯網上已經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復制到手機上即可。
顯然,運營商對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兩種方式都不會錯過,在近場支付上,運營商在SIM卡、定制手機等項目上具有壟斷地位,但在遠程支付方面,由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移動互聯網上可復制原先在PC上的經驗,因此運營商在這方面落后于許多第三方支付企業。如何揚長避短,這是對運營商的最大考驗。
支付大戰,盤活用戶資源是關鍵
從整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的歷程看來,支付牌照的下發僅僅是一個規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運營商、互聯網支付平臺、終端廠商、金融機構等產業鏈節點找準各自定位以后,移動支付市場良性的產業發展結構就將得以形成。
在全球范圍內,移動支付領域同樣熱鬧紛呈,只不過,由于各方利益體彼此的界限相對清晰,因此其格局要比國內有序得多。在國內市場,開放的關鍵點是產業鏈各方以開放心態來探索可能的合作,畢竟在這個產業中,目前還沒有一個通行業界的明晰商業模式。
近日,HTC宣布與中國銀聯以及方付通在上海正式締結戰略聯盟,同時,HTC發布了首款為銀聯移動支付標準定制的手機HTC“驚艷”。 HTC“驚艷”不僅具有遠程支付的功能,還內置了NFC芯片,可以實現近距離支付。這一舉動預示著移動支付產業鏈的節點開始架空了運營商。雖然銀行系現階段在移動支付市場占上風,但是對于運營商而言,在包括公交刷卡等在內的小額支付領域依然具有一定優勢。具體來看,運營商的最大優勢在于海量的用戶資源。國內移動用戶已突破9億,如果能將其盤活,那么運營商的移動支付前景將無可限量。
移動支付本質上是一項數據業務,要盤活用戶,運營商當先把“管道”做好。運營商可以搭建平臺,引入廣告等業務。隨著“管道”所承載的業務日趨多樣化,運營商有能力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移動支付業務體驗,并以此推動“智能管道”的發展。反過來,移動支付業務亦可有效的帶動運營商用戶量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隨著9月1日大限漸行漸近,繼中移動8月初遞交支付牌照申請之后,中電信、中聯通也隨之行動了起來。8月中旬,中電信、中聯通的申請公告在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分行網站掛出,至此,三大運營商已悉數向央行遞交了支付牌照申請。
三大運營商申請支付牌照,從注冊資本和股權結構看,中聯通為2.5億元,中電信是3億元,中移動為5億元,只有中移動支付公司的唯一股東是運營商分公司,為湖南移動,其他兩家運營商支付公司的唯一股東均為集團公司。
大限將至,支付牌照引各方關注
據央行去年發布的規定,今年9月1日是各相關非金融機構申領支付牌照的最后期限。業界預計,第二批數十張支付牌照將在大限前發放,若無重大變故,三大運營商都能順利獲取牌照。
從首批支付牌照下發形成的市場競爭格局中,可以看出,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終端設備廠商和互聯網巨頭,將是未來移動支付市場角逐的四方主角。分析人士認為,圖謀移動支付領域的企業無非在爭奪三樣東西:一是電子錢包所在的安全芯片到底放在哪兒?這是產業鏈的咽喉。二是用戶賬號包括各機構發的卡、電子現金賬戶等。三是渠道即用戶使用錢包的線上和線上應用通道。
然而,技術提供商、標準制定者、銀行、運營商、終端制造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各路人馬既有自己明確的訴求點,又各有顧忌,移動支付生態系統的秩序空前混亂。支付牌照的下發有望終結這樣的局面,因為牌照的發放將影響著產業鏈上這些節點競爭、合作態勢的演變。一方面,牌照發放消除了對支付行業以及某些支付企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支付市場在新一輪兼并、收購和融資浪潮下,有望迎來更多資本的青睞,推動支付市場向縱深發展。
在移動支付這個混亂的“戰國時代”,市場有資金和決心的角力,有復雜的產業鏈和標準。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來看,牌照的獲得將有效提升運營商在支付領域的公信力,以此帶來更大的業務拓展機會。運營商名正言順的加入,將對整個支付行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
厲兵秣馬,運營商需明確角色定位
移動支付產業鏈涉及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應用提供商、設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商家和終端消費者。產業鏈各方都在尋求利益最大化,運營商也好,產業鏈各方也罷,如何找到適合自己長久發展的商業模式,是推廣移動支付應用的重要問題。
根據目前市場發展的情況及國外的應用經驗,移動支付發展大致有三種模式,分別由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電信運營商各自主導的發展方式。
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運營模式中,電信運營商處于價值鏈的下游,以信息服務商的身份出現,不參與支付活動。在這個模式下,用戶需支付三方面的費用:數據流量費用、銀行數據費用、支付平臺服務費用。在以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運營模式中,第三方公司了解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使用體驗,對商家也很有利,但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安全、風險管理及監管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
由于移動支付領域不只有第三方支付企業,電信運營商、銀聯和更多的企業都在覬覦這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蛋糕”,不同企業對移動支付的理解、定位也不盡相同。第一種是把手機變成信用卡,即所謂的近場支付(NFC),可以在公交、地鐵、便利店等場所“刷機”消費。第二種是把手機變成一臺pos機。把讀卡器插在手機的3.5mm耳機插孔上,輕輕一刷就能把信用卡的磁條信息傳輸到服務器,完成付款。第三種最簡單,多用于遠程支付。手機就是PC終端的延伸,把互聯網上已經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復制到手機上即可。
顯然,運營商對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兩種方式都不會錯過,在近場支付上,運營商在SIM卡、定制手機等項目上具有壟斷地位,但在遠程支付方面,由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移動互聯網上可復制原先在PC上的經驗,因此運營商在這方面落后于許多第三方支付企業。如何揚長避短,這是對運營商的最大考驗。
支付大戰,盤活用戶資源是關鍵
從整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的歷程看來,支付牌照的下發僅僅是一個規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運營商、互聯網支付平臺、終端廠商、金融機構等產業鏈節點找準各自定位以后,移動支付市場良性的產業發展結構就將得以形成。
在全球范圍內,移動支付領域同樣熱鬧紛呈,只不過,由于各方利益體彼此的界限相對清晰,因此其格局要比國內有序得多。在國內市場,開放的關鍵點是產業鏈各方以開放心態來探索可能的合作,畢竟在這個產業中,目前還沒有一個通行業界的明晰商業模式。
近日,HTC宣布與中國銀聯以及方付通在上海正式締結戰略聯盟,同時,HTC發布了首款為銀聯移動支付標準定制的手機HTC“驚艷”。 HTC“驚艷”不僅具有遠程支付的功能,還內置了NFC芯片,可以實現近距離支付。這一舉動預示著移動支付產業鏈的節點開始架空了運營商。雖然銀行系現階段在移動支付市場占上風,但是對于運營商而言,在包括公交刷卡等在內的小額支付領域依然具有一定優勢。具體來看,運營商的最大優勢在于海量的用戶資源。國內移動用戶已突破9億,如果能將其盤活,那么運營商的移動支付前景將無可限量。
移動支付本質上是一項數據業務,要盤活用戶,運營商當先把“管道”做好。運營商可以搭建平臺,引入廣告等業務。隨著“管道”所承載的業務日趨多樣化,運營商有能力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移動支付業務體驗,并以此推動“智能管道”的發展。反過來,移動支付業務亦可有效的帶動運營商用戶量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