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端午到,掛艾草,驅蟲邪,包粽子,享安康!
歷史悠久
端午節起源于先秦時代,從漢代開始盛行于長江兩岸。端,初也;五,五月的第一個五日,古“五”與“午”通用,“五”“午”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此外,端午節還有端五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菖蒲節、解粽節、屈原日、女兒節等20多種叫法。
據文獻記載,唐代初年,規定五月五日為官方法定假日。唐玄宗時期,命名為“端午”,宋代更名為“端午節”。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魅力習俗
提起端午節的習俗,我就想到了許文通的《端陽采擷》:“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一首小詩,承載了端午的習俗文化,帶我領略了端午的魅力所在。
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其實起源于春秋越國,古說勾踐于此日操練水軍。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汨羅,人傷其死,并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
《歲華紀麗》歸結記載:“因勾踐以為成風,拯屈原而為俗也。”
自此,每到端午節,民間都會舉行賽龍舟,祭奠屈原。
掛艾草
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把艾草掛在大門口或窗戶上,有祈福辟邪、驅除蚊蟲之意。也有一些地區掛香囊、掛菖蒲、雄黃畫額、五彩線、紅布葫蘆等,不同地域習俗不同。
俗語稱:端午節,五毒醒,不安寧。古人認為,端午節期間,陽氣下沉、陰氣蒸騰,人體最為虛弱,加之此時毒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等毒蟲也開始肆虐,因此,稱五月是毒月,端午節是毒日,從而衍生了許多祈求平安健康的五月及端午節習俗。
包粽子
粽子又名“裹蒸”,也稱“不落莢”。元稹詩稱為“白玉團”:“彩縷碧筠粽,香秔白玉團。”陸游詩:“白白糍筒美。”
粽子多用柊葉包裹,呈枕頭狀或三角狀,寓意果實豐碩,日子蒸蒸日上,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端午,所求不過:在乎之人,喜樂安康!
祝愿所有合作伙伴、行業同仁端午安康,家庭和諧美滿,事業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