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支付寶在微博上宣布“由于某些從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寶將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這則消息一出,大家普遍反應的是支付寶此舉動是對pos機市場的壟斷者銀聯的挑戰。
其實我們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分析事件的背后,此次成為焦點的POS機市場其實并非雙方真正的戰場所在,而是作為第三方支付龍頭老大支付寶與銀聯之間一場交織復雜利益局面正在打響。
一 、占有線上支付市場份額最多的支付寶
去年3月,支付寶曾宣布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并計劃未來3年投入5億元升級電商COD(貨到付款)體系,但僅僅一年多點時間,試水線下支付業務的支付寶就鳴金收兵。目前支付寶在線下布設的POS終端已有上萬部,業務停止之后,將會委托給相關的銀行機構來接手。
對于支付寶撒手線下,有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做一個姿態,釋放一個反壟斷的信號,但另一方面,線下支付對于支付寶的盤子來說畢竟不大,所以也可以說以退為進。
二、 收單業務利益分成721模式
在收單業務方面的利益分成主要包括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等,大部分比例為7∶2∶1。不過,據一名銀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具體分成上,除了7∶2∶1,也有實行8∶1∶1的比例,即發卡行拿到更多的份額。”
中國銀聯的營業收入結構主要有三塊:境內POS交易轉接收入,即刷卡商戶的傭金部分;境內ATM收入;國際業務收入和創新業務收入。其中,POS交易轉接收入大概占到銀聯營業收入的60%-70%。
銀行新增收益0.2%與銀聯收益0.1%相加,共計新增收益約0.3%。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公司新增加的成本為0.3%。有第三方支付機構預測2014年第三方支付機構網上支付總交易額將達8萬億元,以此計算,付出的成本達到240多億。
王竹曾在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內任高管,他介紹說,“在這個模式中,銀聯最舒服,坐地收錢;銀行畢竟要靠卡類業務攬儲、發展中間業務;最辛苦同時也最難賺錢的其實是收單機構”。但還是有很多收單機構加入這個市場,銀行愿意來收單,主要是為了發展這些線下商戶成為自己的儲蓄和貸款客戶,費率分成不是重點;銀聯商務自然不必說,這就是他們業務的延伸。支付寶主要做貨到付款的POS機,其實是為阿里整體的電商戰略服務。
支付寶方面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詳解過他們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戰略規劃,二維碼掃碼支付、聲波支付、超級收款(通過短信回復完成支付)是他們目前力推的三種移動支付類型.。“雖然,網絡環境、用戶習慣、商戶接受度等各個方面都還制約著無卡移動支付的發展,但大量業內人都相信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沒有了卡,銀聯就被徹底繞開了,這塊的費率分成就沒有銀聯什么事了。”這讓銀聯開始真正感到恐慌了,線下原來是自已碗里的蛋糕,但現在支付公司也殺進來了,它就受不了了。”
然而在這場博弈中,央行、各家銀行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態度才是至關重要的。
“銀行在觀望,”前述股份銀行人士表示,“銀聯是強勢方,要是我們得罪他們,他們切斷POS接口,導致我們的卡無法刷卡消費,這個打擊就太大了。”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態度同樣左右糾結,一位支付公司高管表示,“雖然大家不愿被收編,問題是支付寶可以撇開銀聯單干,但其他支付公司很多業務都仰仗銀聯,有些公司一半的盈利來自線下POS機,甚至線上部分有些公司沒有能力去對接上百家銀行,需要銀聯幫忙。”
而最為關鍵的央行目前還未就此事作出任何表態,銀聯本身是央行牽頭發起成立的機構,堪稱央行的嫡系,但此前在對待第三方支付的態度上,兩者又存在分歧,銀聯對于威脅自身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素來不滿,但央行卻發放牌照,承認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法地位。
“央行在這個當口不會輕易表態,甚至有可能就坐觀兩邊的競爭,將其視為市場行為,所以這場博弈可能還會一直進行下去。”前述支付公司高管總結道。
其實我們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分析事件的背后,此次成為焦點的POS機市場其實并非雙方真正的戰場所在,而是作為第三方支付龍頭老大支付寶與銀聯之間一場交織復雜利益局面正在打響。
一 、占有線上支付市場份額最多的支付寶
去年3月,支付寶曾宣布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并計劃未來3年投入5億元升級電商COD(貨到付款)體系,但僅僅一年多點時間,試水線下支付業務的支付寶就鳴金收兵。目前支付寶在線下布設的POS終端已有上萬部,業務停止之后,將會委托給相關的銀行機構來接手。
對于支付寶撒手線下,有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做一個姿態,釋放一個反壟斷的信號,但另一方面,線下支付對于支付寶的盤子來說畢竟不大,所以也可以說以退為進。
二、 收單業務利益分成721模式
在收單業務方面的利益分成主要包括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等,大部分比例為7∶2∶1。不過,據一名銀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具體分成上,除了7∶2∶1,也有實行8∶1∶1的比例,即發卡行拿到更多的份額。”
中國銀聯的營業收入結構主要有三塊:境內POS交易轉接收入,即刷卡商戶的傭金部分;境內ATM收入;國際業務收入和創新業務收入。其中,POS交易轉接收入大概占到銀聯營業收入的60%-70%。
銀行新增收益0.2%與銀聯收益0.1%相加,共計新增收益約0.3%。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公司新增加的成本為0.3%。有第三方支付機構預測2014年第三方支付機構網上支付總交易額將達8萬億元,以此計算,付出的成本達到240多億。
王竹曾在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內任高管,他介紹說,“在這個模式中,銀聯最舒服,坐地收錢;銀行畢竟要靠卡類業務攬儲、發展中間業務;最辛苦同時也最難賺錢的其實是收單機構”。但還是有很多收單機構加入這個市場,銀行愿意來收單,主要是為了發展這些線下商戶成為自己的儲蓄和貸款客戶,費率分成不是重點;銀聯商務自然不必說,這就是他們業務的延伸。支付寶主要做貨到付款的POS機,其實是為阿里整體的電商戰略服務。
支付寶方面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詳解過他們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戰略規劃,二維碼掃碼支付、聲波支付、超級收款(通過短信回復完成支付)是他們目前力推的三種移動支付類型.。“雖然,網絡環境、用戶習慣、商戶接受度等各個方面都還制約著無卡移動支付的發展,但大量業內人都相信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沒有了卡,銀聯就被徹底繞開了,這塊的費率分成就沒有銀聯什么事了。”這讓銀聯開始真正感到恐慌了,線下原來是自已碗里的蛋糕,但現在支付公司也殺進來了,它就受不了了。”
然而在這場博弈中,央行、各家銀行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態度才是至關重要的。
“銀行在觀望,”前述股份銀行人士表示,“銀聯是強勢方,要是我們得罪他們,他們切斷POS接口,導致我們的卡無法刷卡消費,這個打擊就太大了。”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態度同樣左右糾結,一位支付公司高管表示,“雖然大家不愿被收編,問題是支付寶可以撇開銀聯單干,但其他支付公司很多業務都仰仗銀聯,有些公司一半的盈利來自線下POS機,甚至線上部分有些公司沒有能力去對接上百家銀行,需要銀聯幫忙。”
而最為關鍵的央行目前還未就此事作出任何表態,銀聯本身是央行牽頭發起成立的機構,堪稱央行的嫡系,但此前在對待第三方支付的態度上,兩者又存在分歧,銀聯對于威脅自身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素來不滿,但央行卻發放牌照,承認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法地位。
“央行在這個當口不會輕易表態,甚至有可能就坐觀兩邊的競爭,將其視為市場行為,所以這場博弈可能還會一直進行下去。”前述支付公司高管總結道。